均衡一下,話休閒

均衡一下,話休閒

元智大學學務處諮商與就業輔導組兼任諮商老師 杜淑芬 

如果你記不起來上一次讓你稱為「休閒」是什麼時候的話,那我很確知的是,你需要休閒了!

一、「休閒治療」?
  休閒治療是一門年紀約40歲的學科,倡導如何協助身、心、靈有困擾的人,建立自己的休閒生
活型態。剛開始時,有一群護士和志工,對醫院裡的榮民或老人社區帶領休閒活動,經過多時,他們發現,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大大提昇了榮民和老人的生活滿意 與身心的福祉。同時,心理學家也不斷的在研究休閒對於人類的價值。於是,休閒治療漸漸地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且廣泛運用在學校諮商、社區、機構與醫療院所 當中。其實,所有的休閒行為,或多或少都有所謂「治療」的效果,輕輕鬆鬆泡個澡,全身舒坦;舒舒服服睡個覺,疲勞全消,是治療;三五好友,親朋小聚,或享受美食、或盡興狂歡,是治療;打場好球,游二千公尺,挑戰自己的體能,出一身汗,爽快。

  但是,每天洗澡,不覺其樂;每日三餐,不覺美味;以打球為職業必不認為球場競技 是休閒;一心想拿獎的球員,也可能失去參與的樂趣。然而,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休閒為我們的生活品質加分,如同用餐一般,大魚大肉吃多了,沒有青菜、 水果,不但個人覺得少了什麼,體內也會因不均衡的飲食而抗議哩!

二、我們真的在休閒嗎?
  如果我們說,非工作時間、非讀書時間,再扣除吃飯、睡覺、做家事的時間,就是休閒時間,恐怕許多人會不同意,因為,許多時間很難認定,如上教堂、陪伴家人、陪孩子作功課,或曰是、或曰非,有時是、有時非。
那麼,我們在從事休閒活動的時候,就算是在「休閒」吧?!那也不一定哦!恐怕每個人都有半推半就必需去從事休閒活動的經驗,而從事時,一點都不覺得有休息 或快樂的感覺吧!更進一步想,上BBS時、打麻將是在休閒嗎?到底是真樂趣,還是別無其它活動選擇呢?想必也只有當事人清楚。
休閒心理學家Neulinger(1968)提出:「休閒是一種心裡狀態,一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心理狀態」。當一個人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感受到一種完全 自由、忘我、享受其中,覺得滿足、成就或自得,覺得好像整個人充了電,這樣的經驗,心理學家會說,你有了休閒的「高原經驗」。當然,並非每一個人在休閒行 為時都會有高原經驗的產生。休閒心理學家提出,要有休閒高原經驗的產生,至少要滿足兩項因素,其一是有選擇休閒參與的自由;其二,參與休閒是為了個人內在 的滿足。所以,不得不參加的宴會、不得不到場的活動,內心的不情願,往往抹煞參與的樂趣。而內在滿足係指,能從參與的活動,發自內心得到喜樂。而不是想要 討好誰或得到外在的鼓勵和讚賞。有這樣的經驗嗎?而這樣的經驗,往往是個體是否能持續一項休閒興趣(或任何工作或非工作的興趣)的重要關鍵。

三、休閒需要輔導嗎?
  在從事學生團體輔導工作時,我往往會詢問學生的休閒活動及其休閒生活形態,作為檢視其對功能的重要參考,因為,瞭解其休閒活動的參與,往往可以進一步瞭解其時間管理的狀況、人際關係情形,以及是否有歸屬感、目標感,並進而推論其成人生活形態的雛形。
休閒心理學家Ellis & Witt(1984) 指出,休閒功能的指標應包括:
1.
休閒能力(Perceived competence & Control in leisure):個體在休閒活動時,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從事任何自己想從事的休閒活動。
2.
有能力滿足休閒的需要(Ability to meet leisure need):覺得需要休閒時,或想從事某種休閒活動時,有能力去滿足它。
3.
有能力深度的參與休閒(Ability to depth of involvement):是否能深度參與休閒活動。有些人在參與活動時,常常心有旁騖、無法專注、以至於無法集中精神在休閒活動上,自然就不容易有休閒滿足囉!
4.
能盡興參與休閒(Ability to achieve playfulness in leisure):有些人參與休閒活動時,抱怨東、抱怨西,不僅自己無法盡興,同行的人的遊興也可能大受影響。

  有趣的是,Ellis和Witt認為休閒活動是種能力(Abilities), 而非興趣(Interest)。我們常常以為我「沒空」、「沒錢」、「沒有伴」作為休閒參與的藉口,認為只有我有時間、有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參與我們所喜 歡的活動。事實上,不然,任何一項活動,例如爬山,要臉不紅、氣不喘、直攻頂峰,需要長時間的鍛練和投入;即使看書、看電影,也是一種能力,有些人一年讀 不完一本書,你認識這樣的人嗎?每項活動幾乎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參與、學習才會達到自我滿足的層次、感受到自己休閒能力的流暢性,學者 Tinsley(1986)就指出,需要有暢快的休閒經驗,必須能對、休閒活動持續的付出。
看完本段,你認為自己是個休閒功能完全健全的個體嗎?我所知道的是,有一大部份的人,其休閒參與行為確實需要輔導的介入。

四、 正視休閒
  Bear & Raghed (1980)等學者,編製了一份休閒滿意量表,長期研究休閒滿意和休閒對於個人的意義。他們的研究指出,休閒的參與至少提供以下身、心、靈的助益:(1) 心理上的滿足;(2)知性的滿足,刺激個體學習及充實知識;(3) 社交上幫助,人際關係的拓展;(4) 放鬆、舒壓;(5)增進體能與健康,與(6)滿足個人感官的刺激與美感的需求。現在,讓我們都放下這篇文章,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的休閒活動,帶給我們 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你記不起來上一次讓你稱為「休閒」是什麼時候的話,那我很確知的是,你需要休閒了!

  只有自己的生命能得到平衡時,我們才有更多的能量幫助我們的學生。

 (回目錄)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