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消聲匿跡的身影 ~人際疏離同學

在人群中銷聲匿跡的身影—人際疏離同學

元智大學學務處諮商與就業輔導組兼任諮商老師張玉鈴

高興、恐懼或其他情緒似乎都能講,唯有『我很寂寞』似乎很難說出口。

故事……
阿 樂今年9月獨自離開生長了18年的高雄老家來到元智,原本以為考上大學後就可以享受一個人的自由生活,但一連串的迎新、聯誼、班遊活動下來,阿樂卻發現自 己和同學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看到同學們各自有各自的小圈圈,談天說地,好不快樂。想想自己總是一個人吃飯,踽踽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覺得自己像個怪物。「早 知道就和高中同學填相同學校的志願,現在就不會如此孤單…..」

數字說話
開 學至今已近兩個月,上述個案問題是每年第一學期最常見的大一同學問題。而在過去一年諮商輔導組的來談同學問題分類統計當中,【人際關係】問題居第二(計 132人次來談),僅次於【自我了解】問題(計220人次來談)之後,而居【兩性感情】(計106人次來談)、【生涯規劃】(計81人次來談)問題之前。 可見人際關係問題是元智同學們較感困擾,且影響同學們在元智適應的重要課題。而在探討人際關係問題的同學中,我們發現又以【人際的親近--疏離】問題最為 困擾同學們。
因為剛離開高中性質的班級友情,同學們得開始學習“自己交朋友“的歷程--主動找人談話、參與共同事物、維持情誼等。但在每人選課不同、上課地點、座位不 同的條件下,維持友誼則不若高中時期那樣容易。有些較大方、積極主動、人際技巧佳且挫折忍受力較強的同學,很順利地能夠很快渡過人際關係的初始尷尬時期, 而進入較穩定的友誼關係。但有些較內向、害羞、被動或人際挫折忍受力較低的同學,則較容易在人際中感覺到孤獨、寂寞的感受,甚而打消與人接觸的念頭,退縮 到自我的世界之中。如果不適時給予協助,改善長期寂寞的問題,將可能影響其課業學習情緒,導致憂鬱或嚴重的適應問題。

外顯行為特徵
這 類的同學,看起來非常害羞、不多話、情緒低落、沒有活力。他們在生活中會儘可能地迴避與人接觸的情境,表情與肢體表現較為緊張、拘謹、僵硬。除上課以外, 他們比較常待在寢室、圖書館或電腦室裡,很少參與班級、團體活動,同學們多半不知道他們的去向或生活狀況;而老師在課堂上的要求、作業、考試等訊息他們也 常錯過。表面上他們看似瀟灑,過著一個人自在的生活,但面對必須和同學一起分組報告的課程則特別感到困擾;在假日時他們會特別感到孤單;而在失意、情緒低 落的時候,他們會怨嘆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話。


常見的人際困擾
以下就來諮商輔導組晤談的同學曾經陳述的人際困擾做一簡介。為了方便瞭解與呈現,本表所列的各年級人際困擾特性分類只是一通則,問題可能交錯出現,並非絕然現象,有些時候,因同學的經驗背景不同雖是同年級也可能發現另一年級的問題。

 

 

常見的人際困擾 

 

困擾形成可能原因 

 

協助方式 

 

大一

 

 

1. 班上都是陌生人,看別人信手捻來就是一個笑話,為什麼自己嘴就是笨了點,不知如何與人交談、相處?
2.
南北部生活習慣不同、口音不同、話不投機,打不進班上的小圈圈,害怕自己不在人群之中,因人際疏離而焦慮不安。
3.
發現自己在迎新時的活潑表現和教室裡寡言間的矛盾,覺得自己表裡不一、不真誠,懷疑自己有人格分裂傾向。
4.
常常參加不同攤的聯誼活動,談話僅止於表面的嘻笑怒罵,明明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可是心卻很寂寞,於是懷疑人際關係膚淺,沒有真正的友情。
5.
積極和同學交往,勇敢坦露自我,在撞得頭破血流,卻不見對方以心相待後,默然退出江湖,對人際關係不再存有信心。
6.
覺得交朋友太花心力、時間、金錢(不如唸書),為一時的輕鬆、方便,錯過了交朋友的好時機。
7.
害怕一對一的近距離對話,不是儘量迴避人際情境,就是和人維持表面關係,無法深交。於是容易躲進自我世界,或開始耽溺網路人際,無法和活生生的人接觸。

 

 

1. 害羞。
2.
人際技巧不足。
3.
自我概念尚不清晰、自信心不足。
4.
無法理解人際相處有多面向、彈性存在。
5.
忽略人際交往歷程中必要的冒險、漸進現象、互惠原則,以為付出就會有相對收穫,而忽略了對方的步調(安全感 )可能較慢些。
6.
害怕受傷害、被拒絕,所以選擇孤獨,避免與人接觸。

 

 

1. 課間問候、關心與鼓勵
2.
協助認識不同面向的自我。在每個人身上本來就有不同的特質,在不同時機,各有其貢獻之處,僵硬、一貫化的表現反而讓人覺得呆板,彈性的運用是適合的。
3.
鼓勵適度打扮自己、培養自我興趣、才藝、多參與社團,增加自我信心,走向人群。
4.
協助認識正確的人際交往歷程。真正的友誼沒有捷徑,沒有人夠勇敢一開始就坦誠相見,客套暖化氣氛的活動是必要的。視彼此狀況調整自我步伐、拿捏好分寸 。而在期待別人與你交心的同時 ,你也得先有付出。
5.
協助增強人際技巧,學習合宜行為。

 

 

大二

 

 

1. 既有的人際模式、人際圈已定,打不進別人的圈圈,沒有深交的朋友,生活孤單、喜怒哀樂無人分享。一旦生活壓力加重、或面臨重大生活事故(如家人死亡、失戀、成績低落),則特別容易發生情緒崩潰或意外。
2.
分組報告沒有志同道合的組員,影響課業學習與動機。
3.
曾經嘗試努力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但因挫折或受傷害而懷疑自我人際需要,給自己理由不需要交朋友。
4.
因為孤單、寂寞,於是很容易莫名其妙就進入感情世界,尋求暫時的慰藉。
5.
耽溺網路世界

 

 

1. 人際技巧較差,缺乏人際支持系統。生活中的挫折難免,有些情緒可在人際分享中即可獲得紓解,可惜缺乏傾訴的對象。
2.
害怕受傷害,所以情願選擇孤獨。
3.
開始有一些人際退縮的傾向,將個人人際需求隱藏或轉移到其他威脅性較小的情境裡。

 

 

1. 了解其人際難處,協助克服心理障礙,培養適當人際技巧。
2.
從可能發展的人際關係裡,創造成功的人際相處經驗,增強信心。
3.
發掘同學的優勢力量、持續地關懷、鼓勵。
4.
澄清個人人際需求傾向,正視自我需要。並藉由適當管道、方式滿足自我需求。

 

 

大三~大四

 

 

1. 對人際關係徹底失望、放棄,也不相信自己會有人喜歡。加上同學們一個個開始忙於自己的功課或準備研究所,可以經營的人際對象更有限。
2.
否認自我的人際需求,覺得生活中還有比朋友更重要的事,但又懷疑自己這樣是不是正常,擔心未來在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會不會吃虧。
3.
對孤獨無法自拔地耽溺,遺忘了該如何與人相處,也不允許別人進入他的領域。人際關係更加疏離、冷漠。自我感覺隔離、麻木。
4.
耽溺網路。

 

 

1. 害怕受傷害,所以先選擇離開。
2.
在信念上,強烈否認人際關係的價值,即使寂寞滿腔,也要努力說服自己「孤獨是一種淒美的宿命」
3.
在過去可能曾有創傷性的人際經驗阻礙涉入。

 

 

1. 這類同學的人際問題較為複雜,性格特質或過去人際經驗阻礙了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甚至也隔絕了與自己感覺。最好轉介心理諮商人員,做長期的諮商。
2.
澄清個人人際需求傾向,正視自我需要。心理學說:「每個人都有忍不住要去尋找【我類】、渴望接觸的需求」。
3.
持續的關懷與鼓勵。

 

 

研究所

 

 

1. 課業、研究負荷重,與指導教授關係緊張。同學也都忙,找不到情緒宣洩的對象,舉目無親、生活苦悶、孤單,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念研究所的價值。
2.
把自己沈浸在課業或網路裡,藉忙碌忘記傷痛,但仍無法與同一實驗室的同學一起工作、相處。

 

 

1. 面對新的課業要求、生活型態與人際網路(尤其與指導教授的關係),生活頓時混亂起來。
2.
既有的人際困擾尚未解決。

 

 

1. 協助壓力抒解、生活重心調整。
2.
成立研究生運動或情緒支持group。
3.
指導教授的關懷與鼓勵。
4.
轉介做心理諮商。

 

 

(回目錄)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