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多元性別議題之關懷與陪伴

學生多元性別議題之關懷與陪伴

一、   瞭解校園中多元性別議題的重要性與目的

大學院校的校園裡開放、自主的學術風氣,是許多同志們開始「同志認同」的場域,20歲左右的青年在自己的生命週期,接下發展自我認同的任務,在心理上與空間上與家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向外界不斷探索與嘗試,建構「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的藍圖。

 

在這個階段,老師們,您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呢!在多元價值觀充斥的社會中,您如何在擁有自己的價值觀之後,也能以尊重、接納的姿態認識「他者」?或許就是先將直覺式的評價以及好意的勸告暫時擱置一旁,了解她/他們「目前的狀態」,確認她/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其實,同志和一般人一樣,有諸如生涯、感情、課業、人際……等困擾,需要「圈子外面的人」撕掉心中刻板化的標籤,從接近他們開始了解她/他們。以下提供幾項瞭解校園中多元性別議題的重要性與目的與導師們參考:

(一) 校園內性傾向歧視與同雙性戀恐懼的問題,經常比同志學生內在的心理困擾更值得重視。

(二) 對弱勢族群而言,社會環境的不利處境是造成其心理困擾最大的原因。

(三) 嘗試改變對弱勢族群的不利處境,以建立友善的環境與接納。

(四) 讓學生不會因為性傾向而受到歧視與傷害。

(五) 讓身為多數族群的異性戀者更懂得尊重性傾向少數。

(六) 增添對於多元性別的認識,可減少因不瞭解而產生的偏見與誤解。

 

二、   認識相關資訊

對於較少接觸同志議題的人士而言,可能會被許多相近的名詞所混淆。因此,以下將針對幾項名詞提出說明與較簡單清楚的界定,以提供予老師們參考。

 

(一) 生理性別(sex)

意指一個人在生理上原本所屬的性別。

(二)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或性別傾向(genderorientation)

這兩個名詞的含意是相近的,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身性別的自我概念、認知、特質與表現方式(Fassinger & Arseneau, 2007)。例如:一位生理性別是男性的人,若他的性別傾向或性別認同是女性,可能他會認為自己是女性(性別的自我概念),會出現與性別有關的信念、特質與表現方式,例如:對身為女性該如何表現有其獨特的信念(如:應該穿高跟鞋才漂亮),也可能表現出較多的女性化的特質與行為。

 

(三) 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傾向指的是一個人在愛戀或情慾關係上的對象是同性、異性或是雙性。一個人的性傾向其實是複雜而困難的,我們在面對懷疑自己是否是同志的學生時,可以讓她/他自由地探索這許多的向度,再根據這些向度上自己的感受、認知與行為,來界定自己的自我認同,而且也應該讓她/他瞭解,探索自己的性傾向是一個歷程,這需要留給學生自己來探索與回答。

 

三、   影響多元性別議題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一) 學生本身無法接受自己的性傾向。

(二) 校園環境也可能加深同志學生內化的同性戀恐懼(如:老師在課堂上不友善的言論、同學間的嘲諷、不友善的教科書所傳遞的錯誤觀念)。

(三) 不友善的環境(如:歧視、暴力攻擊等)。

 

四、   常見之多元性別迷思與介入之輔導策略

其實,同性戀者除了在喜歡對象的性別上不一樣外,在其他各方面與異性戀者並無太多差別,但仍有很多人抱持著疑惑,怎麼看待她/他們?與她/他們相處?以下我們為老師摘錄出在輔導學生中常見到的迷思以及可介入之策略,提供老師參考:

 

(一)迷思一:怎麼確定妳/你是同性戀?

1.          勿把關注焦點放在學生「究竟是不是」同性戀上,其實問題焦點可能並不在於她/他是不是同性戀,而是感情困擾與人際關係等其他議題。

2.          以平常心對待,耐心傾聽學生所關注的困擾,針對學生本身的問題加以協助。

3.          勿嘗試將學生「導正」成異性戀,這樣做不但沒有解決學生原有的問題, 反而可能增加她/他的困擾。

4.          瞭解同性戀性取向的探索為自我認同的過程。

 

(二)迷思二:妳/你只是所謂的「假性同性戀」?

1.          當學生帶著疑問來時,不必急著幫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更不需用專家的標準來界定她/他。

2.          鼓勵學生說出內心的感受,聽聽她/他對於「同性戀」這件事的想法,聽聽她/他所經歷到的各種情感經驗,將界定的權利還給學生。

3.          陪伴學生去面對自身的經驗,才能找到隱含在「我是不是同性戀」問題背後真正核心的困擾,也才能增加當事人解決問題的力量。

4.          學生常常是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接納與支持,倘若老師不能接受或不斷的加以懷疑與檢視,帶給學生的將會是更挫折的感受。老師這時應該做的是協助學生做自我探索,進而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千萬不要複製了社會對同志嚴苛的對待方式。

 

(三)迷思三:根據專家對同性戀的定義,妳/你不是同性戀。

1.          對於同性戀的定義容易有些迷思,其往往採取較異性戀更為嚴格的定義,以及過度強調性行為與性幻想,而忽略當事人的情感層面。

2.          同性戀的本質是與同性伴侶的感情關係;因此在界定同性戀時,不應過度強調性行為,而忽略當事人的情感感受,同性親密關係不等於同性戀。

 

(四)迷思四: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所以妳/你最好不要當同性戀。

1.          同性戀並非精神疾病,而是人類性傾向的一種,和其他性傾向一樣的自然與正常;同性戀和異性戀彼此雖有差異,但是並無優劣好壞之分。

2.          檢視自己對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是否在接觸學生時,往往不自覺地透露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3.          鼓勵學生更自信自在的生活,提升更多的自我接納。

 

(五)迷思五、妳/你為什麼會變成同性戀?要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

1.          當您試著找出同性戀的成因時,我們要提醒老師注意的是,其背後動機是否是將同性戀學生當作病人,想找出疾病的成因,進而加以預防與治療。容易落入對於同性戀的偏見。

2.          導師們應盡可能地認知到對同志議題的態度與知識可能會影響到對學生的評量與處遇方式,當有需要時,應該要尋求諮詢或是轉介。

 

五、   其餘小撇步與提醒:

(一) 保密原則

學生的壓力有可能便是來自家庭或同儕,因此,保守其性傾向身份為建立關係的第一步,除非獲得學生的同意,勿將其同性戀身份轉告他人,因為教師您可能無法預料當別人知道學生是同性戀時,會不會有更大的偏見與歧視。

 

(二) 同理心

教師要先體察自己是否對同性戀有偏見或歧視,假如您仍覺得同性戀可以矯治或是有假性同性戀存在的話,建議您將學生轉介給專業且對同性戀議題了解之輔導老師;而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使用同理心來體會了解學生面臨問題時之困境與壓力,讓學生感受到您對她/他的問題及情緒是接納且了解的。

 

(三) 積極給予資源

有時學生面臨問題時,並不在於她/他的生活或情緒有什麼問題,而是在於沒有適當的資源讓其有機會了解同性戀相關的資訊。

 

【本文由學生事務處諮商與就業輔導組整理提供】

 

資料來源:

趙淑珠﹙2008﹚。認識性別與同志議題。「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11-14頁

趙淑珠等﹙2008﹚。同志友善校園與同志學生輔導。「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51-59頁

劉安真﹙2007﹚。認識同志與同志學生的輔導講綱。泓光科技大學通識課程講義

鄭智偉﹙2002﹚。同性戀平權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46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