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困擾你嗎?拒絕自殺敲心門

「憂鬱症」困擾您嗎?拒絕自殺敲心門
元智大學學務處諮商與就業輔導組兼任精神科醫師/衛生署桃園療養院黃韋欽醫師

自 殺問題再度引起國內民眾的關切,事實上自殺在世界的先進國家中都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及醫療問題。在台灣本地自殺已連續八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每年自殺 死亡人數約有三千多人,因而衛生署去年規劃將投入七億元結合各類民間心理衛生資源,進行自殺防治五年計畫。事實上就自殺死亡個案而言,生前極多數 (84-100%)具有精神科診斷,主要為憂鬱症,其他尚包括物質濫用、人格障礙、其他身心疾患之合併症等等。研究指出,男性、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上、單 身、離婚或鰥寡、退休或無業、喪失身體健康、最近經歷親人死亡或分離、不願接受協助者、過去曾有自殺行為、過去曾接受精神科住院治療者,自殺的危險性遠比 一般人高。

         事實上自殺是一個歷程,包含初期的心理社會壓力失調,到中期憂鬱症的形成,到後期進入自殺階段由死亡意念、自殺行為、到完成自殺而結束。每位個案期間長短 不一,但歷程相似。因此,自殺的預防與治療首重如何早期偵測自殺的高危險群,以及積極有效治療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

         研究顯示約有50%的個案在自殺前一個月內曾看過一般科醫師,33-45%在自殺前曾向旁人清楚地表達了自殺的意圖,但只有13-25%為精神科門診病 患。因此相關政府單位應與民間組織透過教育與推廣,針對一般醫療人員、社會大眾、以及學校師生進行相關教育訓練,並建立完整的轉介與防治網絡,如此才能對 有自殺意念或行為者,早期辨認發現,早期轉送治療。

臨 床上很多自殺者的家人總是在遺憾發生後,才後悔沒有警覺到對方釋放出的訊息,而不停的自責「早知道---」,與有自殺傾向者相處,到底可不可以「早知 道」?自殺可以預防嗎?有什麼線索可以提供周邊的人注意?意圖自殺者在採取行動之前,通常會出現一些特別的行為,我們可以留意這些自殺前兆,多一份觀察, 多一些預防,即可少一點悲劇產生。包括:

(一)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的人,已經在試探並且發出警訊,如果還是得不到關心,可能真的採取行動。

(二)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觀察一個人突然生活上出現大轉變,好比以前喜歡吃的東西,現在完全不想吃,以前喜歡打電動或從事的活動,現在根本提不起勁,甚至變得排斥,這也是一種警訊。

(三)出現反常的個性與觀念~一個原本樂觀積極的人,突然個性轉變為消極悲觀,看任何事情都很負面。

(四)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長期低潮沮喪,常常出現灰色言論,老覺得別人不關心自己,自己在這世界上好像沒有任何意義,把自己封閉起來,鑽牛角尖。

(五)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譬如好端端的突然安排家裡寵物的去處,將心愛的項鍊送給別人,把孩子送到親戚家長住等等。

當 我們發現對方有自殺前兆時,應給予充份的關心與支持,鼓勵他說出心中的悲傷、挫折與憤怒。耐心傾聽他痛苦的心聲,讓他感覺到有人在關心他與了解他,願意幫 助他。不要否定或譏笑他所說的,也不要與他爭論。設法安排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除去周圍環境中的危險物品,並注意清晨與深夜的危險時間。當然發現自殺前 兆,最好能鼓勵協助對方盡速就醫,並與精神醫療人員充分合作。然而就醫治療後,由於三個月內仍有再度自殺的可能性,因而仍須密切注意及追蹤。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