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引台灣學人飛越海峽

【北京新浪網/張國《中國青年報》】

台灣成功大學博士謝兆賢將個人簡歷貼到了天津大學一間學術報告廳外的白牆上,這個簡單的動作,完成了一次精準的廣告投放。

近100家潛在的「僱主」同時欣賞了他白紙黑字的樸素簡歷。7月25日,第六屆全球華人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院系主任聯席會在天津大學舉行,近100家高校的240多位系主任和教授與會,研究方興未艾的「工業4.0」及工業工程等學科發展問題。

大會開幕時,台灣工業工程學會理事長、台灣科技大學副校長江行全教授提醒同行們,別忘了去看一看門口張貼的5份簡歷,那是5位台灣博士的簡歷,他們均有意到大陸謀求一份教職。

全球華人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院系主任聯席會創辦於2010年,每年一次,已在香港、台灣及大陸多所名校輪流舉辦。今年的會議主席、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主任何楨對記者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通過系主任聯席會的平台,推介一些優秀的博士,促進兩岸三地的交流。會前向各高校發了通知,奇怪的是,沒有大陸博士投簡歷,而台灣人來了。

經過一番篩選,5位求職者的簡歷得到了張貼。「我們收到5位台灣優秀博士的求職簡歷,他們非常期待能在大陸進行工業工程教育工作,希望有意願的與會代表予以考慮。」在寫給全體與會代表的信里,何楨強調了這一點。

謝兆賢正是5人中的一員。他1971年生於台灣,先後在台灣、美國求學和工作,今年1月取得計算機科學與資訊工程博士學位。

他的求職廣告十分成功,已有不少大陸高校的系主任約他會後詳談。張貼的5份簡歷引起了一輪又一輪圍觀,很多教授逐一用手機拍下,打算帶回去研究。何楨自己也悄悄相中了一位博士。

謝兆賢是經江行全教授介紹來的。江教授是他本科時的系主任,得知他在求職,建議他到大陸來找機會。

儘管不享受教授們的旅費補貼,謝兆賢仍覺得不虛此行。他之前對大陸業界不太了解。他本科讀工業工程專業,後來讀計算機專業,而大陸正致力於建設製造強國,用信息技術提升工廠效能正是他的所長,他覺得自己在這裏的發展空間很大,相比之下,台灣這方面的機會在減少。

他對記者說,自己對地域、薪資等方面考慮不多,「重要的是,能不能貢獻所學」。家人也非常讚成他到大陸求職。

對於台灣博士到大陸求職的現象,近年來頻頻往返於海峽兩岸、在台灣元智大學和天津大學都有兼職的堯宗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來這邊是對的,而且要早來,晚來也沒位置了。」

他認為,願意來大陸的台灣學者會越來越多,「我相信每一個工業工程系都希望來這裏交流」。

今年的聯席會,台灣的學者來的格外多,總計20多人,佔了十分之一。

堯宗旗指出,製造業的發展對工業工程學者的選擇影響很大。台灣的製造管理全球有名,製造管理以工業工程為主。在台灣工業的發展中,工業工程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後來,台灣「放棄了工業」,工業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舞台。工業工程講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過去為保障就業,抑制了提高效率的需求。現在,大陸的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工業工程真正的舞台開始了。學者們再不過來,研究、學習的舞台就沒了。

「我常常回去,他們鼓勵說,應該將目光放得更遠,來咱們祖國大陸,你有更好的發展方向,這邊有一個廣闊的環境可以去做研究。」他說。

今年5月,國務院公佈了《中國製造2025》,這被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堯宗旗告訴記者,對於「中國製造」的這些動作,台灣的學者都很清楚:大陸要的是產業升級,要的也是管理升級,對他們而言意味著巨大機會。

與此同時,堯宗旗說,台灣面臨「少子化」影響,學校出現生源危機,對教授的需求減少,年輕博士的出路就受到了影響。台灣有好老師,大陸有好學生,恰好形成了互補。

「其實只要放眼大陸,馬上就海闊天空!」抱定這樣的想法,堯宗旗介紹了不少台灣的學術團隊到大陸交流,還推動元智大學與天津大學舉辦青年學生夏令營,讓台灣的年輕人走出台灣,到大陸來看看。

「我相信以後來的會越來越多。其實薪資沒有太大差距,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學生和舞台。」他說。

台灣清華大學講席教授簡禎富也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如今學生們更有意願到大陸的企業或高校求職。「大陸正在蓬勃發展,不管是產業界還是學術界需求都很大,一些年輕的台灣學子就很願意到大陸找機會,因為他們看重的不是短期收入,而是長遠發展,並且都是在大中華經濟圈貢獻力量。」

簡禎富也注意到,大陸高校為了增加學生的全球視野,除了派學生到歐美地區交流外,如今也更願派到台灣。他自己就接收了不少大陸名校的交流生。

有鑒於此,今年到天津開會前,簡禎富、何楨以及聯席會主席、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宗福季專門研究決定,通過聯席會的平台,首次嘗試為博士們提供求職機會。

簡禎富說,由於今年教授的聘任時間已過,早已不是求職的旺季。今後,他們希望這條通道越來越寬,讓兩岸的人才交流更加方便。「我們希望這個渠道將來更寬一些」。

【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