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白鷺鷥的家 「大稻埕」重現「耙梳」歷史文化

【大紀元報/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耙梳」稻穀這個技術,是以往農村常見的景觀,桃園台地是北台灣的糧倉,在二、三十年前的霄裡社區,每到稻穀收割之後,每家戶老屋前的「稻埕」,無不呈現耙梳曬稻穀的景觀,處處滿溢著糠粃與穀粒的芳香。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主任梁家祺表示,過去稻穀收成後,必須用耙梳梳理準備曬穀,而現在大都採用機器烘乾稻穀,曬穀技術耙逐漸消失,都市的年輕人甚至沒看過曬穀耙,更不了解耙梳的意義。(未完)

20170628 1
元智大學重現耙梳曬稻穀的景觀,處處滿溢著糠粃與穀粒的芳香。(元智大學提供)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舉辦「白鷺鷥的家」活動,由桃園市青年事務局長陳家濬、竹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鄧旭東、元智教務長曾芳美、梁家祺等,每人手持「曬穀耙」「耙梳」稻穀,重現「大稻埕」的曬穀風華。梁家旗說,「元智大稻埕」現場進行耙梳教學,大伙學習耙梳,把一堆圓形的稻穀,耙成長條形狀之後,再連續翻耙六次。

詳文請見:http://www.epochtimes.com.tw/n216640/元智白鷺鷥的家--大稻埕重現耙梳歷史文化.html

【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