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文/邱于瑄】
為了達到「2030雙語國家」,教育部昨日(4/20)正式公布「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預計於今年8月上路,2030年大二將有50%學分全是英語授課。但改了學校教學模式,改不了學生的英語恐懼,恐怕最後還是一場空!
蔡英文總統喊出「2030雙語國家」目標後,怎麼落實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教育部昨天(4/20)正式公布「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政策,目標2030年要達成「50-50-50」,2030年要有6所雙語標竿大學、30間雙語標竿學院,至少50%大二學生聽說讀寫精熟程度、50%大二生和碩班生當年50%以上學分為全英語課程。未來四年並將投入25億元經費,協助大專校院優化雙語環境。
高目標、灑大錢,但《遠見》私下探訪各大學校長,不管國立、私立、技職,許多校長都私下表示「真的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關鍵不只是憂心教學資源的配套短時間內跟不上,更重要的是「一談到英文,台灣大學生就彷彿如臨大敵」!
學生逃避:課開得出來也沒人想選
英文是許多大學生的罩門,一看到選課表單上有全英文授課,有些人會有些遲疑,但大部分學生可能直接選擇逃避。在大學,我們常可以看到,若是有一堂選修課程是英文授課,教室內的學生就寥寥可數,甚至根本開不成課直接倒班。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成立學士英語專班已近十年,專班主任張玉萱觀察,一開始大一學生進入全英文的學習環境一定會有陣痛期,甚至由於英文專班有外籍生的加入,在溝通與做事方式上也需適應,但渡過第一年,學生在專業與英文綜合能力上一定會比一般生強。
但,該如何度過陣痛期?張玉萱認為,針對老師,不能只是將課程教材翻譯成英文,多年來她不斷調整教學模式、課程規劃等,像是課堂上融入更多小組討論、主題式教學,甚至是翻轉教室,讓學生有更多英文表達機會,也需有更多助教與課後輔導資源幫助學生。(待續)
詳全文: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082
【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