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醫系熱潮再起 改革40年前「蒙眼」招生,三校如何培養未來醫師?

【天下雜誌745期/文 蕭歆諺】

過去一年,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並不好過。

「講到後醫系,感觸很多,」賀陳弘看盡臉色、被醫師好友嗆聲,光是走訪醫界與政界重要人士,總計超過上百人次,為的就是要聽取各界聲音,爭取成立學士後醫學系。

去年9月,終於苦盡甘來,清大也成為40年來第一所獲准成立後醫系的國立大學。

緊接著,中興大學和中山大學在今年1月也相繼通過,並在3月正式公告各自招收23名學生,打破多年來高雄醫學大學後醫系一枝獨秀的境況。

然而,這不只是3所國立大學間的互別苗頭,場邊還有即將挑戰第4次申請後醫系的元智大學,以及劍指2029年要成立後醫系的陽明交通大學。
一時間,後醫領域變得熱鬧,但這其實並非台灣的第一波後醫系成立熱潮。

元智、陽明交大摩拳擦掌
事實上,除了清大、興大和中山先行,場邊還有元智與陽明交大兩校蠢蠢欲動。

「亞東醫院正在積極擴充,不能一直仰賴其他醫學院培養人才,」同樣屬於遠東集團的元智大學校長廖慶榮說,亞東醫院的醫師有8成來自台大,自行培養醫師是集團長期以來的目標。

2021年,元智與亞東醫院攜手開辦醫護學院,光是租地建造已先準備20億重金,展現強大決心。結合元智資通訊領域的強項,希望能培養熟習智慧醫療的人才。(待續)

詳全文: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704

【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