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安全困境與世界大戰隱憂

【中時新聞網】

11月9 日,俄羅斯軍隊決定率領11.5萬赫松居民撤退到第聶伯河左岸,以防大壩潰堤。以普丁在俄羅斯的高民意支持度,可以支撐基於生命安全考量所做的政治決策。赫松在10月5日被納入俄羅斯憲法主權範圍,已公投入俄,但不受國際承認。北約率烏軍進入赫松,侵入俄國領土的壓力就轉到了西方。

面對嚴冬將至,俄國把特別軍事行動當作衛國戰爭在打,這顯示未來長期抗戰需保存軍民實力。當前在中美爭霸且在西方全力孤立和弱化俄羅斯的背景下,面對美國的敵對政策,俄國採取天然氣與盧布掛鉤,作為擺脫美國以美元控制的殖民經濟體系的貨幣主權象徵。全球的通膨與糧食危機水漲船高,西方亦將使自己受困在北約東擴的戰爭泥沼中。

俄烏軍事衝突與美國印太戰略下的AUKUS軍事合作,使得今年峇里島的G20領袖峰會首先聚焦在中美元首拜習的面對面談判。中俄朝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促使東協在中美競合關係中向中國傾斜。習近平於中共二十大後權力集中,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在二十大後首訪北京,越南成為緩和南海爭端的代表國家。美國強化聯盟內的領導地位,引發中俄伊朝更加尋求大歐亞安全戰略的合作,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的擴員代表非結盟國家一方;另一方是北約與西方陣營,那些希望加速加入軍事聯盟的戰略斷層帶國家,更容易深陷集團對抗的安全困境。(作者為元智大學助理教授)(待續)

詳全文: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21117004208-262104?chdtv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