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王/記者陳柔蓁】
隨歐美大國開啟碳費、邊境碳稅徵收,台灣今年七月也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碳排放有價化更驅動全民總動員,不只台積電(2330)、台塑(1301)及中鋼(2002)等排碳大戶認真減碳,消費者改買減碳商品,並憂慮減碳成本轉嫁恐引發綠色通膨,就連大學也急著開課培育碳管理人才。
針對台灣2024年開徵碳費、以及2026年歐盟上路的碳邊境稅,半導體產業資深分析師陳子昂指出:「台灣電子業都已提前因應,不會措手不及造成營運衝擊,可以有時間進行資本支以及減碳規劃。」
蘋果去年就宣告供應鏈「2030年碳中和」,被點名為碳排大戶的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7成排碳量都是在能源使用上,因此去年起接連買下台灣9成綠電憑證、可以優先購買綠色能源。
面對台灣即將課徵碳費,有營建業、製造業者喊出恐加速通膨。「綠通膨」隱隱成形?「通膨本來就會發生的自然現象,近十年每年通膨率約落在1~1.4%,各國政府加速QE使去年通膨上升至3~4%。」劉哲良向CTWANT記者解釋,至於近來營建業喊碳價進一步促漲房價,他分析建材成本約佔總成本10%,會加上碳費的是水泥、鋼筋等,其實轉嫁成本非常有限,對於業者的加速通膨說法,「可能有其他考量,例如多換容積獎勵,不過,多蓋一層得到獲利,仍是放到自己口袋裡。」
與此同時,碳管理,碳人才也成就業市場熱門需求。亞東科技大學校長黃茂全指出,「一般產業工程師入職月薪4~5萬,懂碳管理立刻鍍金成8~9萬元。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人才。」據此,亞東科大、元智大學去年邁開第一步、開設SDGs課程培育師資,接下來設計永續及智慧化搭配低碳管理的製程課程,從根本培養學生減碳意識和碳管理技術。(待續)
詳全文: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4222
【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