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周韻采】
世新大學宣布中文系後年可能停招,引起廣大迴響,有對系所濃濃鄉愁與悲鳴,也有討論述及培養文史哲人才之於台灣的必要性。然而,高等教育,尤其在美國,屬昂貴資本財,且需長期投資,故科系選擇某種程度取決於投資報酬率,例如我學貸百萬念大學,畢業就業薪資是否足夠償還學貸再加上舒適的生活水準?
註冊率不足導致停招乃典型的供需失衡問題,若一味要求學校不能拘於成本考量而停招,只是把大環境問題推給學校,無助化解需求不足現象。時下好事者謂應開發冷門科系學生的第二專長,許多中文系已嘗試開發學生的斜槓人生,例如世新中文系課程中融入劇本創作、歌詞寫作及廣告文案等。然相對於原本以國學為主的正統課程,應用課程的比例仍然偏低,這又囿於固有師資的僵化成本,短期不易調整。同時,第二專長培訓仍比不上原系提供的資源,對學生吸引力仍嫌不足,甚至到大二、三紛紛轉至原系,使得中文系轉型卻對提升註冊率效果有限。
未來中文系要產出的不是大量的創作人才,而是更上位的語典(lexicon)鼻祖,如紅學的曹雪芹、鴛鴦蝴蝶派的張恨水、或者搖滾中國曲風的方文山/周杰倫。只需少數有才華與天分的學生被培養成語典人士,滋養與定義生成式AI的核心文本,AI憑此衍生出千千百百之應用創作。(待續)(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詳全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574215?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