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胡逢瑛】
8月15日美國、埃及和卡達在杜哈協調以哈談判,目的為說服伊朗不要以任何形式對以色列發動回擊,以換取在迦薩走廊的以哈停火休戰。7月31日哈瑪斯政治領袖哈尼雅在德黑蘭遇刺身亡,從而引發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代表的保守派討伐以色列的聲浪,表達懲罰敵人且捍衛主權的立場,但這會制約新任總統裴澤斯基安的改革準備。
不過,中俄支持伊朗重回與中俄美英法和歐盟共同簽訂的2015年《伊核協定》(聯合全面行動計畫)。中俄是否能夠勸阻伊朗持續延後與以色列開戰,牽動地區和平乃至於全球經濟。
以色列在美國加強武裝的保護傘之下已占據停火條件的優勢,但哈瑪斯堅持以色列撤出迦薩走廊才願意談判。伊朗若發動與以色列的直接武裝衝突,不利於當前的改革,催生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鴻溝。當前美國正值總統大選,戰爭將擾亂選情,如同為拜登政府增加戰爭籌碼。因此,伊朗無須親自動手,其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力量與黎巴嫩真主黨等團體被西方列為恐怖組織,仍發揮在中東製造亂局的作用,可在敘利亞與以色列爭議的戈蘭高地製造新的攻擊,足以衝擊紅海交通的船運安全。(待續)(作者為元智大學助理教授)
詳全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823000536-260109?chdtv
【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