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朱冠諭、鄭國樑】
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兩年多祭出凍卵補助、加碼生育津貼、好孕專車等生育鼓勵措施,還首創成立婦幼局,盼打造婦幼友善城市。但6都最年輕的桃園,近5年粗出生率雖高於全國平均,新生兒數卻少逾2成,專家、民代認為,整體系統支持才是提高生育率關鍵。
桃園市近年建設、交通發展迅速,吸引不少人口移入,張善政競選期間祭出「婦幼6善好」政見,上任後逐一兌現。像「多1胎加1萬」,生育津貼提高為1胎至3胎各3萬、4萬和5萬等,市府更放寬請領設籍規定。
元智大學人社院長劉宜君說,民眾是否生育考量的不僅是經濟因素,更涉及價值觀轉變,年輕人不認為生育、結婚是重要事,更強調自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從國際經驗看,韓、法等國家提供津貼後,生育率也未明顯回升,正因生育成本從來不只有「生產」,重點是沒錢養。
「生育率減少最緊張的應該是企業,因為公司需要人才。」劉建議,台灣可參考北歐經驗,如瑞典實行彈性工時,育兒家長可提早在下午3時下班,會比一次性補助來得實際。劉也建議政府大力輔導企業設置內部托育設施,可能比一張張政策支票更打動人心。(待續)
詳全文:https://udn.com/news/story/7324/8647710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