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朱訓麒】
貿易戰使台灣廠商捲入成本上升、供應鏈重構的壓力之中。長年仰賴「中國大陸製造、輸美銷售」模式的品牌商、貿易商與代工廠,無一倖免。然而,從全球大品牌的動作可見,困境中亦蘊藏轉機。
蘋果近年加速其生產基地的多元化,是面對關稅風險的典型做法。過去iPhone高達9成產自中國大陸,但為因應美國加稅與政治壓力,蘋果已將供應美國市場的高階機種轉移至印度組裝,並逐步將AirPods、iPad等產品移往越南生產。這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被動反應,更是其全球供應鏈韌性的主動升級。
同時,蘋果也在營運模式上做出關鍵轉變。硬體銷售曾是其主要獲利來源,然而面對價格上漲與市場飽和風險,蘋果近年積極發展訂閱制與雲端服務,如Apple Music、iCloud、Apple TV+等,提升營收結構的穩定性與多元性。硬體成本雖因關稅上升,但搭配服務收入的營運邏輯,使品牌更能抗衡市場波動。這些做法對台灣品牌商具高度參考價值。(待續)
詳全文: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603700123-431307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