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戲綠塘 元智藝設系學生打造簡支橋

【大紀元/記者陳建霖/桃園報導】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大三的「結構與造型」課中,學生自己設計、建造木橋,還下水到湖中搭建,老師在湖畔驗收作業,每組同學走上自己搭建的橋到湖對岸,過程緊張刺激。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陳冠華老師教學的課程中,全班31人分成5組,各組利用了三周的時間,完整討論簡支橋與戲綠塘的環境關係,和學生想展現的概念,包括池畔邊的形狀關係、地形的起落、環境顏色的搭配、簡支橋概念的呼應。

藝設

這座簡支橋同學們將它取名為「時間」。(元智大學提供)

藝設
同學們製作簡支橋前的模型。(元智大學提供)

「簡支橋」的特色在於使用「一個支點」,拉起繩索撐起跨距極大的路面,陳冠華老師分享著名的西班牙建築師Calatrava,也清楚的解釋著「美的依據」和結構的重要性。 

大三同學賴麒羽表示,從模型的比例和大小能夠檢討結構合理性與必要性,從小比例模型做到大比例模型時,更加清晰的發現做模型的步驟也會跟實際1:1實作的狀況有類似問題,像是橋的支柱在模型上的穩定性會進而影響到橋面與繩索的關係,而橋面的結構強度也會體現在模型當中。陳冠華要求都是經過合理思考且有必要的,在對於我們學生來說這些小細節正是我們所缺乏的視角。

藝設
同學們在水裡的施作過程。(元智大學提供)

賴麒羽說,在材料的選用上,各組有各自不同的選擇,有的選擇竹子當作主要材料,有的選擇柳安木,有的加上鋼鐵,這些不同的材料選擇是藝設系的一項優點,在大一到了大三,觸碰過且運用過的材料不計其數,在作品的運用上更是得心應手。

藝設

邀請「轉山」的作者,雲門第一屆流浪者計劃謝旺霖(左)及兩位元智藝設系畢業學長(左三、五)指導。(元智大學提供)

在電腦模擬圖中和模型當中,無法親身體會到等比例的大小,尺寸這項問題是全班同學的共同大問題,在實際的建材行中也無法直接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尺寸,這項問題是在做模型當中不曾察覺的,賴麒羽說,等比例的長度就是5公尺以上的實心木,不過在做模型時這僅僅只是50公分的長度,這項挑戰也讓我們學習到檢討細節的重要性。在烏龜池畔邊施工時會發現現實的環境狀況是預料之外的,發現池子的底端和陸地有一個人的高度,這樣的高度對於施工來說是難上加難,必須在池底不平的地上架設梯子,相對來說危險度增加也考驗同學的技術。

陳冠華表示,同學們在成功搭建完畢並走過橋面,這樣的雀躍像是跨越了自己的里程碑,「簡支橋」這項名詞不曾想像是自己親手造,每一位同學的感動也在當天表露無遺,體現了繩索的拉扯、橋面的結構等,這不僅僅是一份選修課的作業,更是每位同學的驕傲。

【201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