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募捐款透明 避免美事遭誤解

交通大學對某周刊影射已故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捐錢換名譽博士一事提出嚴正抗議,但已無法挽回白文正自殺身亡的事實,這件事凸顯了大學與企業之間究竟應該如何往來的議題,尤其目前不少企業都提供資金或資源,幫助大學或教授來完成各項建設或研究計畫,其間的公私分際、利益迴避原則,若不好好把握,難免會惹人非議,甚或美事遭誤解。

以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明顯可看到政府經費頂多只能支付經常費用,教學和研究的前瞻性發展,必須依靠其他的社會資源,而一個國家的大學學術要能有私人慷慨捐贈,才會有明顯、突破和飛躍的發展,所以英文給了募款一個很好聽的名詞,稱為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院校進步發展);在大陸也有所謂「國撥管吃飯,集資管發展」的順口溜,而且私人捐贈不像政府經費,沒有繁瑣法規和束縛,因此最能增加大學經費運用的靈活度和自由度。

但也因為其較不受監督,較容易出問題。大學是社會的道德榜樣,絕對不能因經濟利益而出賣靈魂和崇高的理想,所以,大學接受捐贈最基本的原則是,學術的獨立和自由不容侵蝕。

捐贈者對大學捐款是一種餽贈,不是投資,不能期望獲取有形或無形的回報,也不能對大學的管理、招生、課程、考試、學位頒授等,有絲毫的影響,這些都是大學募款不可逾越的底線。

沒有一所大學會說自己的錢夠用,尤其對公立大學而言,經費籌措更是一種挑戰,但不能僅為特權階層的利益服務,更不能為了錢而對捐贈者讓步或妥協。一九九六年牛津大學的教授代表,以二五九票對二一四票,否決了沙烏地阿拉伯億萬富翁捐贈三百四十萬美元,在牛津建立世界級工商管理學院的動議,表面理由是「有著古老傳統的牛津大學應當遠離沾滿銅臭的富商,不受金錢的擺布」,其實是教授們怕此學院從此受到金錢的控制,會做出違反學術堅持的決定。

再以台灣首富郭台銘捐款台大為例,大家只知道他捐了一百五十億元,但捐款合同的條款如何,台大怎樣使用,台大需要怎樣的配合等,外界就無從得知。

所以大學募款和捐款的透明化很重要,公開透明地捐贈和使用,是許多外國名校在接受捐贈的顯著特點,不僅能有效地藉公眾監督來規範捐贈的使用,也能取得捐贈人的信任,而獲得更多、源源不斷的捐贈。

為了讓社會大眾和捐贈人了解捐贈的配置和使用情況,教育部應該責成各大學在學校的網站上,公開年度財務報告和預算等資料,資訊的透明將有利於防弊,且讓捐贈者相信捐款不會被浪費或挪用。

張瑞雄(花縣壽豐/東華大學副校長2008/7/14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