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體店年倒近六千間,百思買做對了什麼?沒被亞馬遜打垮 家電老店靠400人小隊復甦

【商業周刊/撰文者:吳和懋】

北美第2大3C電子零售商,僅次於亞馬遜

「每個人都以為我們會死……」的確,這曾是美國3C家電連鎖店百思買(Best Buy)的處境。但是今年四月,當執行長喬利(Hubert Joly)退任執行主席時,百思買同店營收已連八季成長,締造實體零售業近年難得一見的復甦。

根據研究公司Coresight統計,美國實體店二○一八年雖然新開三千二百多間,但關閉的將近六千間。其中百年歷史的百貨西爾斯(Sears)、玩具反斗城都在去年破產。相較於同業電路城(Circuit City)在二○○八年、無線電屋(Radio Shack)在二○一五年一前一後宣告破產,目前在北美仍有約千家門市的百思買,即使二○一九年度營收相較前一年只成長近二%,仍達四百二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三千三百億元)。

CEO喬利靠體驗逆轉
「自從喬利上任以來,百思買變得十分卓越,」就連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也曾在去年公開讚賞。喬利在法國出生受教育,雖然曾待過麥肯錫、媒體遊戲集團威望迪(Vivendi),但在零售業的經驗是零。二○一二年他卻臨危受命,成了一九六六年百思買創業以來,第一位從外界空降的掌門人。

《紐約時報》曾認為,是喬利改變了家電零售業,其中對「顧客體驗」的重視,則是百思買逆轉的關鍵。
面對電商攻勢,尤其是顧客先在實體店選好商品,再以更低價到網路上購買的「展示廳效應」(Showrooming),成了實體店難以抗衡的致命傷。不過,既然到實體店「體驗」的需求不會消失,喬利便將缺點化為優勢,以「買貴退差價」來留住消費者。店面裡既有三星、微軟的品牌店中店,就連亞馬遜、Google的音箱也一併陳列。先靠店面與顧客建立關係,再由售後服務來提升單客貢獻。

下單前,就幫你解決問題
再來,則是深化客戶服務。早在二○○二年,百思買就收購「技客小隊」(Geek Squad),由一群受過訓練的技術人員,負責到府裝機或解決疑難雜症;人數從一開始的五十人,如今已經增長到兩萬人。十年後喬利一上任,又加碼推出「重建藍衫」(Renew Blue)專案,要穿上百思買藍色制服的員工,人人都能以服務為榮,不再以成交帶來的營收做為評鑑的指標。

其中代表性的一步,則是二○一五年起集結的一群近四百人「到府顧問」(In-home advisors),在還沒下單前就協助顧客規畫,以一個家庭的「技術長」自居。《彭博商業周刊》公開了其三大工作守則:一是任務再小都接,即使只是示範如何問智慧音箱問題;二是免費到府;三是最後顧客沒有購買也無所謂。這讓百思買從販賣商品,轉型成為解決顧客問題的管家。

與消費者互動,創造銷售

要理解百思買為何能復甦,「必須看品類店(Category Stores)的發展脈絡,」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群助理教授吳相勳說。對比品類店的典範宜家家居,百思買雖缺乏開發產品的能力,但做為3C電子的品類店,隨著家電功能越來越複雜,靠著強化店內體驗,協助買家比性能、比規格,總是有顧客不能沒有它,「藉此與消費者互動,創造銷售的機會。」

「其實零售業的競爭手法,包括折扣促銷、無條件退貨,幾乎在一百年前就成形了,」吳相勳認為實體店的危機由來已久,像是去年倒閉的百年百貨西爾斯,早在一九六二年沃爾瑪(Walmart)第一家門市開張,便招架不了絕對低價、數據導向的零售革命。「到了亞馬遜崛起,百貨業更是失去存在的價值,」完全被第二波的數位革命拋在腦後,主事者只把百貨店當投資標的收購,不用說顧客體驗,就連門市漏水、地板塌陷也時有所聞。(待續)

詳全文: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

【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