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一對多」 開創雙贏 選擇關鍵4〉產學聯盟模式大進化

【遠見雜誌/文/謝明彧 攝影/張智傑】

產學合作是降低「學用落差」弊病的良方,許多學校主打「畢業即就業」,大四時就讓學生參與老師的研究案,一邊研究一邊實作,解決企業問題;畢業後有機會直接進入該企業,無縫接軌。

這是一般人對「產學合作」的認知,但事實上,產學已走到「一對多」甚至「多對多」的模式。也就是從過往單一老師對單一企業的「點對點」合作,進階到一群老師與多家企業,由政府串連成立聯盟的「面對面」合作模式。

例如以校為單位進行跨國合作的「國際產學聯盟」、鎖定前瞻技術對接指標企業的「產學大聯盟」,以及由系所老師對接多家中小企業合作的「產學小聯盟」。

前兩者主打國際戰,後者則是由政府牽線學校,幫台灣有實力但研發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做一體適用的技術研發。成功案例遍布全台,學校受惠外,學生更可能還未畢業就被多家企業預約,是目前最接地氣的新一代產學新模式。

聯盟中的21家企業會員,涵蓋雲端服務、電腦電子產品製造、資料處理與資訊供應服務、電子商務平台、數位媒體等,至今促成8件產學合作案、11項新產品、15項新技術、10項專利申請。光是學界移轉業界的7項技術案,讓廠商擴大投資的金額就超過2億元。

又或是元智大學通訊研究中心教授黃正光所主持的「無線通訊系統高階量測技術產學聯盟」,面對即將來臨的5G產業爆發潮,廠商對於新一代無線通訊技術,需要好的量測工具,但目前台灣廠商所採用的向量訊號產生器∕分析儀(VSG/VSA)量測設備與技術,都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上,硬體昂貴外,後續軟體升級費用也十分高昂。透過聯盟合作研發,目前已開發出相關軟硬體自主技術,並轉移給國內廠商應用。
產學聯盟的目標清楚,明確對應企業的技術升級,也提升參與學生的就業實戰力,成為多家企業爭取的搶手人才,是真正的雙贏。(待續)

詳全文:https://www.gvm.com.tw/article/71066

【2020/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