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眷味=人情味 年節眷村懷舊情

【民報/劉雷雷】

對來自各方、說著不同口音的眷村居民們而言,春節是烙印在時光洪流的共同記憶。延續著原鄉的年節習俗,儘管這份情懷歷經半個世紀,與我們侃侃而談時,仍然記憶猶新。

眷村是台灣特有的社區型態,1945年至1950年間,因戰亂遷徙來台的50萬餘軍人及其眷屬,安身於竹籬笆搭建的屋舍內,家戶相鄰、雞犬相聞,在闔家團聚的春節,眷村居民「團結」的情感更為強烈。隨著眷村改建,眷戶們四散各地,透過眷二代與文史研究者的分享,舊時眷村過年光景,方得一一重現。

兼容並蓄的家鄉味
桃園擁有相當多眷村住戶,以陸軍最多、空軍次之,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眷村大城。當時政府為分散風險及戰略考量,將原聚集台北市的部分軍事單位或部隊移往附近縣市,其中桃園的部隊與軍事單位眾多,延伸而出的眷村數量也就名列前茅。然而許多眷村經過整併和搬遷,原生眷村數早已不可考,像是埔心的三龍新村,其實合併了「敬軍新村」、「模範新村」2個眷村。
桃園眷村因居民出生的原鄉不同,各自有其族群與文化特色,來台後在同一眷村彼此為鄰、相互照應,多種文化交流融合。體現在眷村料理中,結合了大江南北各系菜色所長,婦女們常從左鄰右舍學到不同的料理,也會從街坊鄰居中分得菜餚,充分展現眷村文化中的「互助」與「分享」精神,對眷村來說重要的過年時節互動更加熱絡,眷村特有的「年味」,便是眷村文化中「人情味」的呈現。

桃園的眷村自有其特色。最著名的當屬作家柏楊筆下《異域》一書中所描述的那群滇緬異域孤軍後代,來台後落腳於桃園龍岡區的忠貞新村,以龍岡清真寺為軸心生活著,將家鄉的文化傳承下去,讓忠貞新村一帶成為台灣現存最具規模的穆斯林聚落。忠貞市場中的「阿美米干」,就是因保留傳統的雲南口味而聞名。「忠貞新村的過年有個特色,就是年夜飯桌上一定有來自雲南的傳統菜色。像是涼菜、竹蟲、酥肉,都是雲南過年必吃的料理。」桃園龜山憲光二村駐地工作站駐點人員楊世駿說。

一年之始,家戶門上的春聯,往往也透露出眷村的獨特氣息。以毛筆書寫的對聯,有的寫著族訓,有的融入保家衛國等精神口號,展現眷戶們新年度仍想延續下去的理念,也透露了懷念家鄉的一絲情感。

然而熱鬧滾滾的年節,眷村仍有許多人從事軍職並且需要在年節期間駐守營地。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師林煒舒提及,「軍人在外島或山野中堅守崗位,眷屬則堅強地操持各種年節事務。研究眷村不能只看熱鬧的那面,還需探討軍人和軍眷的辛苦,才能具體瞭解眷村文化的真實樣貌。」李俊賢亦分享,「對父母那輩的人來說,曬臘肉、祭祖、團拜、或是牢記家鄉地址,都是重要的事。離開故鄉的他們覺得,終有一日會回到原本的家鄉過年,透過這些活動,就像是重複『溫習』家鄉的種種,才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淡忘。」(待續)

詳全文: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5dd07aa3-5d37-4920-889e-66fc6768ecc3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