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俄美勢力範圍爭奪戰下的烏克蘭(胡逢瑛)

【中時新聞網 / 作者 胡逢瑛 元智大學助理教授】 

2月28日,俄羅斯軍方宣布掌握了烏克蘭的制空權,並且摧毀了烏克蘭境內一千多座的地面軍事基礎設施。在俄羅斯控制局面的情況下,俄烏代表在戈梅爾展開了第一輪的和平談判。在白俄羅斯居中協調之下,俄羅斯採取了邊打邊談的方式,把解決衝突之和平目標的選擇權留給了烏克蘭。

俄羅斯這場以「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的特別軍事行動目標,首先須將亞速海內海化,並且控制赫爾松以確保通往克里米亞的地緣安全。這樣一來,從烏克蘭南部到俄羅斯的北高加索之間,就形成了一條保護黑海艦隊安全的勢力範圍空間。俄羅斯在清理門戶的過程中,西方同時施加嚴厲的經濟制裁,這一方面顯示了美俄在相互核威懾的戰略嚇阻環境下,俄羅斯認知任何的軍事衝突必須控制在速戰速決與傷亡最小的狀態下完成;另一方面也彰顯了未來強權國家在確認勢力範圍的過程中,將以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並存的方式確認安全與利益邊界,這帶來了地緣政治的新挑戰。

在這場美俄地緣角力的過程中,美俄彼此都深知:俄羅斯必須承擔所有安全威脅的罪名。這仍符合西方的安全與經濟利益,因為烏克蘭若成為歐洲的火藥庫,這顆極端情緒的政權等於是不定時炸彈,將波及歐盟所有國家構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奏曲。烏克蘭因為顏色革命所引發的內戰與極端主義橫行,這幾年陷入蘇聯解體之後的最嚴重的失序狀態,大量失業人口形成了人口外移,國內產業無法正常運作。這種內戰與經濟失靈的困境,俄羅斯在90年代都經歷了所有轉型的痛苦。俄羅斯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特別是軍事的現代化提升了俄羅斯解決烏克蘭陷入內戰的決心。

俄羅斯在這場烏克蘭勢力範圍的爭奪戰中,至少需要達成幾點目標:第一、確認「紅線不可挑戰」的原則,在「去軍事化」的行動之後,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直接面對面挑戰,使烏克蘭徹底擺脫兩方強權在權力競逐過程中,犧牲無辜平民生命之工具性的悲劇角色。第二、堅持「不受西方經濟制裁威脅」的方向下進行溝通談判,俄羅斯將持續要求西方在對等與平視的基礎上,將彼此最關切的利益放在談判桌上,並納入對手解決分歧的議事日程當中,以控管分歧。第三、撤除在俄羅斯邊境部署戰略性武器的挑釁行為,保持北約與俄羅斯安全範圍的戰略空間。

而美國希望達到的目標又可能有哪些?自從2014年基輔政變之後,克里米亞「脫烏入俄」,再加上烏東頓巴斯地區自行宣布獨立之後,烏克蘭的經濟陷入惡化。俄羅斯透過白俄羅斯與南北流天然氣管道的鋪設,使烏克蘭已經失去經濟戰略的優勢。在美國總統大選過程中,美國在烏克蘭的利益醜聞成為川普「通俄門」的構成要素,內外因素使得美國喪失了對烏克蘭市場的興趣。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天然氣與石油出口國,與俄羅斯搶奪歐洲能源市場可以透過北約的存在而獲利。俄羅斯以50兆盧布的兩年預算儲備能力,將等待歐洲局勢的變化。此時,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是決定美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關鍵戰略。烏克蘭的危機在於內部的民族矛盾激化與外部軍事介入導致的經濟失靈,反觀兩岸經濟依存度高,仍須保持冷靜以避免成為大國權力轉移過程中的第三方意外要素。

當前西方經濟制裁反映在盧布持續貶值與石油價格上漲當中,但是俄羅斯一定會等待市場過度反應的波動過去。因此,相較於基輔當局宣布恢復核武的風險,這等於是向莫斯科宣示在動盪與仇恨的基礎上使用核武進行對抗,這個瘋狂的風險遠甚於美國經濟制裁的挑戰。

美國也知道俄羅斯一定會在美俄談判破局之後解決烏克蘭問題,這樣一來,便可加速美國轉向印太戰略的速度。倘若在這場危機中能夠在中俄之間起到離間的作用,這對美國強化印太軍事合作有利。因此,中俄在北京冬奧聯合聲明的基礎之上,關係不會變化,也墨守彼此合作不結盟且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以因應多極體系到來的分歧控管能力,持續發揮戰略穩定的全面戰略夥伴的協同作用。

詳全文: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20302004367-262104?chdtv

【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