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愈來愈少 私校最艱困時期,4策略絕地逢生

【天下雜誌753期】

教育部6月公布各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報告。受少子化影響,預計未來6年間,大一新生人數將由111學年度的21.2萬,降至117學年度的17.7萬,平均每年減少6000人,比例約六分之一。

這減少的3.6萬人必將全部落在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的主要收入來自學雜費,但自2005年起,學雜費近乎凍漲,以致目前各私立大學人事費支出佔學雜費的比例高達75%至85%,近期又逢薪資與電價調漲,私立大學要度過少子化的難關,除了自身努力外,還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並挹注資源。

經費流向國立大學
政府自1954年起陸續核准私立大學設立,以分攤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責任與財務負擔,1974年制定的「私立學校法」,開始要求私立學校成立財團法人,讓學校的運作步入正軌。

1990年代,教育部根據私立大學獎補助計劃,提供充分的經費給私立大學,提升各項軟硬體設施,並編列競爭性經費獎勵辦學績優的大學,讓私立大學穩健發展。

2000年代,教育部執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邁向頂尖大學」等拔尖計劃,獲選的幾乎都是國立大學。

教育部初期也將優質私立大學列入其中,元智大學和長庚大學即為第一期12所一流大學中的兩所私立大學。107學年度「高教深耕計劃」經費最多的全球鏈結部份,僅4校獲補助,全部是國立。(待續)

詳全文: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2123

【2022/07/27】